克馬斯:歷史的滄桑

克馬斯(Comox)位於溫哥華島東岸的克瑪斯半島上,是北上發現群島的一個中繼站,原因是從克馬斯到坎伯爾河(Campbell River)約有30海里,中間沒有什麼夠像樣的碼頭,又有令人聞之色變的馬吉海岬邊(Off Cape Mudge),所以很多船民選擇先投宿克馬斯,以便在條件好的時候再北上。

從合恩比島到克馬斯約有25海里,離開論壇灣之後,先向西,經過丹門島南邊的克隆島(Chrome Island)上的漂亮的燈塔後,進入貝恩斯海峽(Baynes Sound)轉向西北。再走5海里,就到了溝通丹門島和溫哥華島的纜線渡輪(Cable Ferry)了。顧名思義,渡輪是由纜線拉牽來回的,過往船隻需要注意碼頭上的燈號:如果是紅燈,就表示渡輪在行進中,要等到綠燈後,表示纜線沉到水底,再快速通過。過了渡輪線之後,再走10海里,就到了克馬斯港了。

克馬斯港是很典型的加拿大的公立碼頭(Public Wharf),碼頭是屬於公家,可是由一個非營利機構經營。美國有的城市也有這個作法,可是加拿大更為普遍。一般來說它們的設備都比較簡單,就是幾條長長的甲板,沒有分格,讓船隻平行停靠,如果太擠了,就讓它們併靠。有時候天氣不好,甲板間擠滿了尋求庇護的船隻,一團混亂。如果晚到了,停船的挑戰性就很高了。這時如果你打開VHS,就可以聽到各種不同來源的訊號:碼頭上指揮的工作人員,正在停靠的船隻,要求進港的船隻等等。晚到的船隻併靠在先到的船隻邊,需要用繩索把兩條船綁在一起,然後在另一邊,準備把更晚到的船隻綁在自己的船邊。最外面的船上的人出入最麻煩,他門需要經過其他所有的船隻,和他們一面打招呼,一面穿越他們的駕駛艙。

克馬斯港被柯特尼河(Courtnay River)的沖積扇所包圍,週遭的淺灘的深度在海圖上顯示的是負數,意思是說在低潮時會裸露出來。這裡是我在沙利希海唯一看到帆船有兩隻呈V字形龍骨(英文叫做Bilge Keel)的地方。這種裝置讓它們在低潮的時候可以“站”在裸露的地面上。


位於克馬斯港的東南是著名的克馬斯淺灘(Comox Bar),它是從喬治亞海峽出入的必經之路。這個淺灘在海上是看不見的,在低潮時有些地方的深度只有一至二英尺,所以航行時有一定的危險性,必需緊靠著紅色浮筒,入港時讓它們保持在右邊,出港時在左邊。

克馬斯這個名字乍看有點奇怪,其實它是原住民的名字(K'omoks,意思是豐饒的土地)簡化而來。1579年,弗朗西斯·德瑞克(Francis Drake)在他的歷史性的環繞地球的航行中來到此地,他深深地被此地的豐饒所打動;岸邊到處都是數人才能合圍的巨樹,水裡的鮭魚可達七十磅重,岸上有友善的潘特拉區(Pentlatch)原住民和美麗的少女。他認為這是一個英國殖民的理想地點,緯度與英國類似,又位於島的內側,不怕西班牙人的騷擾,因此稱這個地方為新阿爾比恩(New Albion)——阿爾比恩是大不列顛島的古稱。為了不讓其他的歐洲列強捷足先登,回到英國後,在發表的海圖中他故意把新阿爾比恩的位置往南移了十度,從北緯50度變成40度。他寫的遊記政府也不讓出版。後來因為內亂,他的原稿和正確的海圖也大多散佚,以致後人也不記得新阿爾比恩的存在,一直到兩百年後,到十八世紀末,西班牙人和英國人才從新發現它。

三百五十年後的今天克馬斯已經沒有巨樹了,水裡的鮭魚被抓的差不多了,原住民也被趕到保留區了。只有潮水還在每天兩次的起落,見證了歷史的滄桑。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波爾斯波:北歐的縮影

聖胡安島:旗桿見證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