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密斯夫人:社區的和社群的

和華盛頓州的拉康納小鎮得名的方式不一樣,BC的小鎮史密斯夫人(Ladysmith)的造鎮者不是史密斯,所以該鎮不是以他的夫人為名。原來的史密斯夫人是大英帝國在南非的一個都市,在1899年的波爾戰爭(Boer War)中被波爾軍包圍了四個月。1898年詹姆士·鄧斯穆爾(James Dunsmuir)在纳奈莫(Nanaimo)南邊開發了一個新鎮叫做牡蠣港(Oyster Harbour),1900年為了慶祝的原史密斯夫人的解圍,因此把這個鎮改名為史密斯夫人。這個大英帝國忠誠的子民還用波爾戰爭的英國軍事人員來為該鎮的街道命名。

不同於絕大多數在沙利希海的公家或者私營的碼頭,史密斯夫人社區碼頭(Ladysmith Community Marina)是由史密斯夫人海事社(Ladysmith Maritime Society)——一個民間非營利的團體——所經營的碼頭。除了以低於市價的價錢來提供停船服務以外,他們還提供了各種傳統船隻復原,航海和教育的活動。經過過去幾十年來的經營和志工的奉獻,小小的碼頭頗有名氣,很受船民的歡迎,岸上的市區有像樣的餐廳和超市,是他們南下北上喬治亞海峽的一個中繼站。

從這裡北上纳奈莫要經過窄窄的多德海峽(Dodd Narrows)。多德海峽最窄的地方只有一百米寬,所以潮流很急,多數的船隻都等平潮時才通過。如果沒趕上的話,在史密斯夫人社區碼頭過夜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夏天時甲板上的的餐廳牡蠣灣(Oyster Bay Cafe)很熱鬧,有人就在船上開飯,船邊不時有人聚在一起喝酒聊天,交換旅行的資訊。你才了解,這個碼頭其實不只是社區的,也是社群的:它服務的對象不只是鎮民,也是作為過客的船民。做為沒有正式定義的社群的一份子,你覺得跟其他人更容易溝通,態度更為友善自然。今夜因緣偶聚,明日各自關山。

可是這個碼頭的前途現在卻陷入未知。它的所在地是所謂的皇地(Crown Land),理論上屬於加拿大皇室(Canada Monarch),其實就是公有地。在英國本土,皇地由皇室直接經營。在加國,皇地有的由聯邦政府,有的由省政府管理。順道一提,加拿大是大英國協(Commonwealth of Nations)的一個王國(Realm),其皇室獨立於英國,但是他們還是奉查爾斯三世為元首,要入籍加拿大,得宣誓效忠查爾斯國王。史密斯夫人社區碼頭所在的那塊地,就是省政府管理的皇地,向來由BC政府租給史密斯夫人市,再由該市授權海事社來經營社區碼頭的。可是近年來,BC省政府積極推動把土地還給原住民經營的運動,雖然省方沒有權力把該地直接還給此地的原住民(Stz’uminus First Nation),但是把租約轉讓,使他們得到該地的經濟利益,也不無小補。

顯然原住民和海事社對碼頭的前途還沒有共識,所以海事社還在向省政府請求協調。如果沒有共識,碼頭到2023年底就無法再經營下去了,幾十年的努力也就泡湯了。把土地的權益回歸給原住民當然是應該做的,可是近幾十年來,很多部族以經營賭場的方式來增加歲收,雖然可以改善社區的環境,提供就業機會等等。可是它所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也不容忽視。把鏡頭放大,整個喬治亞海峽周邊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所以長久以來經濟的型態都是攫取式的,做得過火,資源枯竭和生態崩潰是不可避免的。坎伯爾河(Campbell River)東邊是潮流匯集之地,魚產豐富,向來有鮭魚之都的稱呼,但是近年來魚源枯竭,當地的超市已經買不到在地的鮭魚了。過度砍伐也讓山上的原始森林消失殆盡,雖然現在規定比較嚴格了,可是新植的樹木要很久以後才能取代那些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老樹。

一個小小的社區碼頭的消失大概無關大局,只可惜志工們多年的經營和努力。而我們過路的人以後可能只能在記憶中找尋它的印象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波爾斯波:北歐的縮影

克馬斯:歷史的滄桑

聖胡安島:旗桿見證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