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克馬斯:歷史的滄桑

圖片
克馬斯(Comox)位於溫哥華島東岸的克瑪斯半島上,是北上發現群島的一個中繼站,原因是從克馬斯到坎伯爾河(Campbell River)約有30海里,中間沒有什麼夠像樣的碼頭,又有令人聞之色變的馬吉海岬邊(Off Cape Mudge),所以很多船民選擇先投宿克馬斯,以便在條件好的時候再北上。 從合恩比島到克馬斯約有25海里,離開論壇灣之後,先向西,經過丹門島南邊的克隆島(Chrome Island)上的漂亮的燈塔後,進入貝恩斯海峽(Baynes Sound)轉向西北。再走5海里,就到了溝通丹門島和溫哥華島的纜線渡輪(Cable Ferry)了。顧名思義,渡輪是由纜線拉牽來回的,過往船隻需要注意碼頭上的燈號:如果是紅燈,就表示渡輪在行進中,要等到綠燈後,表示纜線沉到水底,再快速通過。過了渡輪線之後,再走10海里,就到了克馬斯港了。 克馬斯港是很典型的加拿大的公立碼頭(Public Wharf),碼頭是屬於公家,可是由一個非營利機構經營。美國有的城市也有這個作法,可是加拿大更為普遍。一般來說它們的設備都比較簡單,就是幾條長長的甲板,沒有分格,讓船隻平行停靠,如果太擠了,就讓它們併靠。有時候天氣不好,甲板間擠滿了尋求庇護的船隻,一團混亂。如果晚到了,停船的挑戰性就很高了。這時如果你打開VHS,就可以聽到各種不同來源的訊號:碼頭上指揮的工作人員,正在停靠的船隻,要求進港的船隻等等。晚到的船隻併靠在先到的船隻邊,需要用繩索把兩條船綁在一起,然後在另一邊,準備把更晚到的船隻綁在自己的船邊。最外面的船上的人出入最麻煩,他門需要經過其他所有的船隻,和他們一面打招呼,一面穿越他們的駕駛艙。 克馬斯港被柯特尼河(Courtnay River)的沖積扇所包圍,週遭的淺灘的深度在海圖上顯示的是負數,意思是說在低潮時會裸露出來。這裡是我在沙利希海唯一看到帆船有兩隻呈V字形龍骨(英文叫做Bilge Keel)的地方。這種裝置讓它們在低潮的時候可以“站”在裸露的地面上。 位於克馬斯港的東南是著名的克馬斯淺灘(Comox Bar),它是從喬治亞海峽出入的必經之路。這個淺灘在海上是看不見的,在低潮時有些地方的深度只有一至二英尺,所以航行時有一定的危險性,必需緊靠著紅色浮筒,入港時讓它們保持在右邊,出港時在左邊。 克馬斯這個名字乍看有點奇怪,其實它是原住民的名字(K'omoks,意思是豐

合恩比島:溫暖的海水

圖片
住在中緯度的北美太平洋岸,即使在夏天,溫暖的海水就像鳳毛麟角一樣難得。特別是在沙利希海的周遭,一到冬天,天氣變得潮溼陰冷,很多人就受不了了,非得飛到夏威夷去接受陽光和海水的療癒不可,西雅圖的朋友圈裡不少人有在夏威夷碰到鄰居的經驗。 所以當有人告訴我們合恩比島(Hornby Island)有一個有著溫暖的海水的海灣時,我們將信將疑,因爲我們幾乎試過所有美國西海岸的海水——從西雅圖到聖地牙哥——它們的溫度總是不盡人意。合恩比島在更北的加拿大境內,怎麼可能會有溫暖的海水呢?大概是他的標準太低了。 但是不只一人這麼說,所以我們就決定去親身體驗一下。2022年我們停留在納乃莫,合恩比島在北邊,需要經過納乃莫到拉斯奎提島那一段暴露的航程,所以我們在納乃莫等待可以穿越的天氣窗口。等了兩天,第三天終於等到氣象預報風速只有十海里的天氣。我們出發時吹著北風,船隻退出碼頭時本來想要右轉向北,可是風太大轉不過去,只好順風向南,等到有了勢頭,再繞個180度轉回去。出師不利,大概是一個警告。可是我還心存僥倖,認為風會漸漸變小。 我們沿著新堡島海峽向北,起初還好,可是一出離開灣(Departure Bay),進入喬治亞海峽之後,風速迅速地增加,很快地我們就在和巨浪搏鬥,無暇顧及其他了。我們足足在25到30節的風中掙扎了兩個小時,一直要等到合恩比島以南約5海里的地方,風才變小。等到我們進入合恩比島的論壇灣(Tribune Bay)的時候,一切都變平靜下來,大概是島嶼遮蔽的關係。 論壇灣向南的開口很寬廣,約有一海里,進去的長度約有三海里。在深度約30英尺的地方我們很輕易地找到一個理想的地點下錨。等到船隻停妥之後,我們才有機會觀察周遭。海灣很大,所以雖然停了很多船隻,可是並不顯得擁擠。在港灣深處的海灘邊有密密麻麻的人群在戲水,感覺真的像在夏威夷一樣,後來我們才知道,當地人真的稱之為“小夏威夷”。從海圖上看起來,它的海灘邊的海水很淺,要往外走很久才會到達六英尺的深度。我們開了小船到沙灘上,很開心地發現海水真的是暖的。原因很簡單,海水很淺,陽光很足(這裡夏天幾乎有15個小時的日照),因此水溫很容易上升。 在沙灘上戲水的時候,跟其他的遊客攀談了起來。發現有很多人從大陸過來,有的從溫哥華市,有的從更遠的艾爾柏達省(Alberta)過來。他們要來此地並不容易,要坐三段的渡輪,第一段是從溫哥華市到溫哥華島的納乃莫

納乃莫:流著不羈的血液

圖片
溫哥華東岸的納乃莫(Nanaimo)是沿岸船隻上下喬治亞海峽的中途站。有幾個原因:第一,南下進入海灣群島需要經過狹窄而潮流湍急的多德海峽,很多人會在納乃莫等待平潮;第二,北上的路線從納乃莫到拉斯奎提島(Lasqueti Island)一段約30海里沒有島嶼和山丘的遮蔽,所以需要等到風平浪靜的窗口(Weather Window)來穿越;最後,這一段路會經果一個軍方的魚雷試射場,叫作威士忌高爾夫(Whiskey Golf Military Test Range),一個由加國和美國共同經營的軍事設施。這一片海域是整個喬治亞海峽最深的地方,叫做巴雷納斯盆地(Ballenas Basin),它的深度達400米,而且海底很平坦,非常適合測試魚雷和其他儀器。軍方在溫查爾斯島(Winchelsea Island)的北邊設有監測站,平常經過的時候,如果太靠近會受到警告。如果測試正在進行的話,船隻必須避開這24公里長,8公里寬的海域。測試的頻率非常高,每年三至四百次,所以在出發前,船隻需要受聽海事廣播WX1,而經過的時候,也必須密切監聽VHF頻道10或16。 因為這些關係,我有好幾次在納乃莫等待天氣窗口的經驗。其實困在此地也不壞,它是溫哥華島上的第二大城,是個交通樞紐,有兩個機場,三個渡輪口,和三條高速公路。跟其他溫哥華島東海岸的都市一樣,受惠於到上高山的屏障,擋住了太平洋的風雨。加上東邊有兩個小島的庇護——新堡島(New Castle Island)和保護島(Protection Island)——使得喬治亞海峽的風不致長驅直入,氣候溫和。 抵達納乃莫 新堡島,一個省立的海洋公園,是必遊的景點。夏天的時候,有渡輪載客到島上,只要十五分鐘的船程。公園裡可以野餐,遠足,露營,在海灘尋寶,或者單純地眺望遠方的大陸和島嶼。如果仔細看的話,可以看到南邊的眾島中有一個縫隙,那就是南下海灣群島必經的,狹窄的多德海峽,如果有行動式VHF接收器,可能可以聽到船隻警告的呼叫:Secureté! Secureté! Secureté! 新堡島 雖然今天的納乃莫是一個觀光的都市,可是它最初的開發是因為挖煤。在上世紀初礦工曾因待遇不佳,集體暴動。到今天它還有重要的木材產業,所以居民大概還流著藍領的,不羈的血液。此地有名的甜點納乃莫方塊(Nanaimo Bar)就是礦工們留下來的遺產。每年他們還有澡盆比賽(Ba

史密斯夫人:社區的和社群的

圖片
和華盛頓州的拉康納小鎮得名的方式不一樣,BC的小鎮史密斯夫人(Ladysmith)的造鎮者不是史密斯,所以該鎮不是以他的夫人為名。原來的史密斯夫人是大英帝國在南非的一個都市,在1899年的波爾戰爭(Boer War)中被波爾軍包圍了四個月。1898年詹姆士·鄧斯穆爾(James Dunsmuir)在纳奈莫(Nanaimo)南邊開發了一個新鎮叫做牡蠣港(Oyster Harbour),1900年為了慶祝的原史密斯夫人的解圍,因此把這個鎮改名為史密斯夫人。這個大英帝國忠誠的子民還用波爾戰爭的英國軍事人員來為該鎮的街道命名。 不同於絕大多數在沙利希海的公家或者私營的碼頭,史密斯夫人社區碼頭(Ladysmith Community Marina)是由史密斯夫人海事社(Ladysmith Maritime Society)——一個民間非營利的團體——所經營的碼頭。除了以低於市價的價錢來提供停船服務以外,他們還提供了各種傳統船隻復原,航海和教育的活動。經過過去幾十年來的經營和志工的奉獻,小小的碼頭頗有名氣,很受船民的歡迎,岸上的市區有像樣的餐廳和超市,是他們南下北上喬治亞海峽的一個中繼站。 從這裡北上纳奈莫要經過窄窄的多德海峽(Dodd Narrows)。多德海峽最窄的地方只有一百米寬,所以潮流很急,多數的船隻都等平潮時才通過。如果沒趕上的話,在史密斯夫人社區碼頭過夜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夏天時甲板上的的餐廳牡蠣灣(Oyster Bay Cafe)很熱鬧,有人就在船上開飯,船邊不時有人聚在一起喝酒聊天,交換旅行的資訊。你才了解,這個碼頭其實不只是社區的,也是社群的:它服務的對象不只是鎮民,也是作為過客的船民。做為沒有正式定義的社群的一份子,你覺得跟其他人更容易溝通,態度更為友善自然。今夜因緣偶聚,明日各自關山。 可是這個碼頭的前途現在卻陷入未知。它的所在地是所謂的皇地(Crown Land),理論上屬於加拿大皇室(Canada Monarch),其實就是公有地。在英國本土,皇地由皇室直接經營。在加國,皇地有的由聯邦政府,有的由省政府管理。順道一提,加拿大是大英國協(Commonwealth of Nations)的一個王國(Realm),其皇室獨立於英國,但是他們還是奉查爾斯三世為元首,要入籍加拿大,得宣誓效忠查爾斯國王。史密斯夫人社區碼頭所在的那塊地,就是省政府管理的皇地,向來由

維多利亞:帝國最後的光芒

圖片
茫茫的大海中,完全看不見其他的船隻,只聽到風在桅頂呼嘯。其實我們離北邊的溫哥華島的海岸線不遠,可是這胡安·德·富卡海峽的風雨阻礙了我們的視線,只能靠儀器來判斷我們所在的位置。我站在開放的駕駛艙後面,兩腳呈八字形左右頂著兩邊的牆壁,無法顧及於從兩面打進來的風浪,全神關注地操控著方向盤儘量讓船頭從四十五度角切入前面的大浪。可是很多時候船身被大浪帶著走,無法控制。浪從側面來時,船隻左右晃動得好像要翻了,從正前方來時,又好像在坐雲霄飛車,船被輕輕地抬起,重重地放下,船體和海水接觸時發出巨大的,令人擔憂的撞擊聲。 我深深地後悔對氣候的錯誤判斷。前兩天我們都下錨在雪梨島邊,那邊沒有手機訊號,所以我靠著之前下載的離線氣象預測來決定行程。那兩天天氣好得很,所以我並不覺得這天的天氣會變太多,離線氣象預測雖然有點舊,應該沒有問題。這條路的前半段都走得蠻舒適的,沒想到一過岡扎勒斯點(Gonzales Point),彎進胡安·德·富卡海峽之後就馬上變天了。我第一次來到此地,也不知道可以到哪個地方躲避,只好咬牙向前衝。 更糟糕的是我們是逆潮,潮水大概有五節,我加足馬力,儀表顯示七節的水流速度,可是陸地速度(Speed-Over-Ground)不到兩節。從溫哥華島東南角的岡扎勒斯點(Gonazales Point)到維多利亞港只有五海里,可是我們足足走了三個鐘頭,三個讓人精疲力竭神經衰弱的鐘頭。 彎進維多利亞港的防波堤之後,我們以為可以鬆一口氣了,沒想到大浪還是從堤防的開口湧進來,變成在我們的後面,船隻好像在坐波浪式的滑梯。一直要到右轉進入內港以後風浪才平息下來。維多利亞港入港有三條航道:中間給水上飛機和20公尺以上的船隻使用,右邊給20公尺以下的機動船使用,左邊則保留給非機動船用。平日非常繁忙,水上飛機,水上計程車,賞鯨船,豪華遊艇,帆船,華州來的黑丸號(Black Ball)渡輪,和觀光快船(FRS Clipper),和許多的皮艇,直立槳板等等,狀況非常多,開進來時要特別小心。可這一天內港很安靜,顯然其他的船隻都知道當天的風浪很大。 我們把船開進詹姆士灣(James Bay)的時候,發現女皇飯店(Empress Hotel)前的碼頭裡空空如也,沒有其他來訪的船隻。岸上的遊客悠閒地在藍天下來來去去,完全不知道外面惡劣的海象。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微風就大大方方地停在碼頭最裡面第一個位置,在美麗

雪梨:人本的小鎮

圖片
船隻穿越國界,在通關之前,有所謂的“三不”規則,也就是沒有通關前在該國領海:一不能下錨,二不能併靠其他船隻,三除了海關,不能停靠其他碼頭。如果違反了這幾條,罰則是很重的。所以我們一彎進雪梨港(Port of Sidney),就直接到加拿大海關碼頭報到。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在雪梨入境需要去“G”碼頭報到。“G”代表政府(Government),對吧? 碼頭的盡頭有一個小小的簡單的木頭建築,看來就是海關了,這是所謂的電話報到站。把船綁好之後,上去碼頭查看,發現裡面空無一人。旁邊的木樁上有一隻古老到可以在博物館陳列的電話,是用指頭插進轉盤來播號的那種。它又破又舊,轉盤也不見了。旁邊有個告示說如果辦公室沒人,就用電話報到。我拿起話筒,馬上聽到一段預錄的信息:“英語,請按一,法語,請按二”。我覺得有點好笑,因為沒有鍵盤可以按,就用語音說“一”,居然被接受。接下來它要我等候官方人員出現。我站在碼頭上癡癡地等,這一等就是十五分鐘。最後終於有人出現了。因為我已經事先用該國入境的ArriveCAN的App上傳了護照船隻的證件,所以他只問了一些標準的問題就讓我過關。過關的證明是一串數字,如過海防要檢查的話,這個入境辨識碼可以證明你是合法留在加國的。基於對地主國的尊敬,通關後要把該國國旗在前面升起,把原註冊國的國旗綁在船尾。這樣別人一看就知道你是從那裡來的。 我的一個船友過關沒有這麼幸運,他被海關的關員詢問有沒有帶肉類雞蛋等生鮮食物,他老實地回答了有帶一打雞蛋。關員很不客氣地告訴他照理是要沒收銷毀的,可是他在千里之外,沒有辦法這麼做。於是他要求這個船友確定雞蛋不能離開船隻,吃過的雞蛋蛋殼要留下來,以備檢查。所以他在加國的期間都用一個盒子保留著蛋殼。可是一直到離境,也沒有人再提這件事。聽到這個故事,我們也不敢大意,確定前一天在史都華島的時候,就把所有的生鮮食品吃掉或者煮熟。 如果要從史都華島北上海灣群島,也可以選擇在詩人灣入境。詩人灣是一個在彭德島的南部的一個小小的海灣,離史都華島更近。可是它除了海關,就只有一個度假村在旁邊,補給比較不容易。所以如果要做長途旅行,從雪梨入境比較合適。 在詩人灣升起加國國旗 我們一早從史都華島的利德港出發,出了海灣之後,就直線向西,穿越哈洛海峽。風從東邊來,我把副帆升起,讓風慢慢把我們吹向溫哥華島,先遇上的是雪梨島(Sidney Island)北邊長長的雪梨

聖胡安群島:泊船的選擇和方法

圖片
華盛頓州在聖胡安群島中有十六個州立公園,除了三個在有渡輪服務的大島(聖胡安,歐卡斯和羅培茲島)上的公園外,剩下的十三個都需要有船才能到達。這十三個島中除了史都華島上有稀少的居民外,其他都沒有人煙,所以到島上玩必須自給自足:自備食物和清水,睡在船上或者帳篷裡。 要停船過夜,勢必要考量安全因素。聖胡安群島夏天的天氣一般很好,沒有颶風的危險,也不太下雨。可是從胡安·德·富卡海峽北上,或者從喬治亞海峽南下的風有時候也很猛烈,可達30至50節,那個晚上就會整夜聽到風在高空中呼嘯,所有的繩索都在撞擊著金屬,船隻或者左右搖晃或者橫移,有時候搖到擔心會掉下床,總之不會睡得安穩就是了。風特別大的時候後,我會設定鬧鐘,每一至二個小時起來一次去觀察錨或者浮球是不是還是固定的,去甲板上看看繩索是不是還很牢靠。 公園當局有幾個不同的設施來幫助船隻停泊。最方便最安全的的是岸邊固定的甲板(Dock),船隻只要用纜繩綁在甲板上就好了。只要綁的穩妥,不怕天氣不好,一般的做法是綁四條繩索:船頭到岸邊(Bow Line),船尾到岸邊(Stern Line),船中到岸邊前方(Forward Spring Line),船中到岸邊後方(Aft Spring Line),前兩條限制船隻左右的移動,後兩條限制前後的移動。另一個好處是上岸方便,不用小艇接駁。缺點是這些甲板都很小,因為這些海灣的腹地都很小,所以通常只能停得下幾條小船,即使偶爾有可以停大船的,別人早已先你一步,把它停滿了。即使你幸運地搶到一個位置,在甲板上搞不好已經有人擺了桌子椅子,放著音樂在開派對了。有的人喜歡這種調調,但是我所碰到的船友們大多數都比較喜歡安靜地享受大自然。 第二種是浮球(Buoy)。通常它們隔著安全的距離散佈在灣中。有的灣很大,可以有幾十個,像蘇霞島的迴音灣,有的很小只有兩個意思意思,像美霞島(Matia Island)的羅菲灣(Rolfe Cove)。浮球上面有一個圓環可供船隻綑綁。綑綁程序是:從下風趨近浮球,靠近以後,先把一條繩索的一頭固定在船頭一側的繫繩器(Cleat)上,然後把另一頭穿過浮球上的圓環,再固定在另一側的繫繩器上。在加勒比海,因為貿易風很強,他們需要用兩條繩索,程序稍有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樣:讓船頭,而不是其他的部位,固定在浮球。原因是船隻會隨著風向轉,讓船頭面對來風,這樣綁著,會確定浮球一直在船的前方,不會跑到